京郊山脚下,古朴温情的食物设计工作室

1
90

在远离北京CBD40公里的昌平郊区
有一个叫“香堂文化新村”的村落
这里有成片的三合院平房
背靠风景秀丽的正北峪自然风景区
拥有茂密繁盛的植被和专门设置的健身慢走道
每天村子的人在山上遛狗,跑步,空气清新
半山腰安放了一个声音播放器
佛音邈邈,让人格外的安静
这里深处8个果园的核心区
到了丰收的季节
只要你深呼吸空气里都是果香的味道

我就生活在这里,三年前,自己动手改造了一套三合院,众筹了一间大厨房,现在和两个姑娘一起,每天过着做饭,读书,拍照的日子。

当然,我们的工作都和做饭有关,寻找好食材,接待私人聚会,接摄影项目,做美食研发和设计,开设烹饪课堂,拍摄美食类的视频,把每天的餐桌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等等等等。我们给这样的工作打了个标签:我们是食物设计师。

我们用心经营着“非厨房”这个品牌,在我们这里,每一天的生活是工作,但工作又同样是我们的生活。

这样子的日子不急不慢
已经过了整整3年
我们越来越享受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最近
也有越来越多的客人来到这个小院
跟我们分享美食
也分享我们的生活
我想
也是时候跟你们讲讲我们这个小院的故事了

我和食物的缘分

我祖辈都是厨师,10几岁开始就没停过要在厨房里度过一辈子的想法。

不到20岁的时候,我爸去世了,家里的餐桌一下子就淡了,但我想念吃到我爸做的饭的那种幸福感,于是就自己开始做,把记忆里的美味尽量还原。由此越来越喜欢做饭,也原来越喜欢在厨房待着。

学校毕业之后我想开咖啡店,想开那种只要自己高兴赚不赚钱无所谓的店,家人说,那你得先积累财富吧。

为了赚钱我跟着家里人干起了东南亚进口贸易。这段时间,也让我对整个东南亚的美食更加了解,也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国内大部分的省份。

别人出国或者出去旅行都爱去景点,但我就爱去各种餐厅,咖啡厅,路边摊等。直到现在无论去哪儿我都还是保持着这样的习惯。

前几天用一个app查自己的旅行足迹,我看我去了49个城市。翻了一下移动硬盘里的记忆,几乎记忆里的脉络都是用美食照片组合起来的。

有些都是步骤图,别人做我就一张一张拍,回来自己再尝试着复原那种味道,比起干本职工作带劲多了。

我那时候给自己做了一本《李非的人生之书》,记录了美食的所有经历,有制作步骤,也有旅行中关于吃的感悟,可惜有一年旅行途中弄丢了。

2008年我又重新续上这本书,现在虽然纸上的东西写的少了,但依然会在网络上做记录,我每天发朋友圈发微博,更多的都是自己的记录,希望用这种方式把一些东西留存下来。

小院的改头换面

做贸易赚了一些钱,但最终没开咖啡店,而是做了一个食物相关的工作室。

2012年就开始做,各种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食物研究,前后换过两个地方,中间一个雇员说他有天晚上做梦梦见我们搬到一个叫“香堂”的地方了。

刚好那段时间工作室要换地方,我们就真的开车来到香堂,瞬间就被这里自然悠闲的氛围打动,最重要的,这里有一个农贸市集,有很多本地新鲜种植的蔬菜水果,经常看到一个老奶奶搬个小板凳坐在那里,身旁是自己树上刚摘下来的杏子李子,还有几小把带着泥土的小白菜和胡萝卜。

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我们很快找到了一套要出租的院子,刚来时什么都没有。农村的房子改造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电路老化,管道陈旧,一开始先在原有条件下住了一段时间,结果有一天我们睡在床上,直接床板就塌了。

厨房更是没法用,使用习惯不符合逻辑的,水槽过去就是炒菜的地方,切菜的空间却在离着比较远的另一边,40平米的餐厅和厨房中间还有一个不伦不类的玻璃幕墙,糊满油烟。

因为工作和生活都在这里,既要一定的公共空间,又需要舒适的居住条件。我们就决定来一次大的改造,那时候,刘娇刚来没多久,我们一起发起了一次“众筹”,最终筹到6万块,将这间厨房改造成现在的样子。

当时为了这个厨房到底是不是要用水泥台,我和刘娇连续几天都睡不着。因为这里的房屋结构非常中式,如果做成工业风是否太浮夸了,而且改造起来动静比较大,拆除旧墙,还要保留当地特色。

我就这么在大门口傻呆呆的坐了两天,一直盯着厨房看,最终决定,拆!一拆不要紧,砖就要重新买了,下水就要从新走了,没有电路图的老旧房屋修电需要先找村委会,再找村干部。

前后换了三个装修队,要不听不懂我们想要的感觉,要不收了钱却无法实现效果,刘娇在这个过程中气哭了好多次。最终花了6月,厨房改造终于完成。

我们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貌,在空间使用上充分考虑了我们的烹饪和用餐习惯。

为了节省成本,也为了能亲手打造一个完全符合自己想象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兼具的院子,我们还使用了很多旧物改造的东西,老的门板打磨后成了我们的餐桌,大婶不要的樟木旧柜子在翻修后成为了我们茶几,用村里组织大家看电影淘汰的公用折叠长凳做了花架子…..

印象最深刻的是装修西边的卧室。

为了把卫生间的磨砂大玻璃进行遮挡,刘娇用了两天时间,每天在大门口扛着10cm方的大木条,用切割机切成大大小小的块,满头满脸都是木渣子。

她那个画画拍照的手指上都是大口子,还是大冷天,刮着飘忽不定的风的那种天气。后来摆起来真是很漂亮,不同颜色的木块磊放在一起,厚重还俏皮,朋友们都喜欢在这里拍照。

是同事,更是家人

来过我们小院的朋友都知道,我们这里住了三个人。

刘娇是我在春苗小婴帮扶活动里认识的好朋友,她是学胶片摄影的,但在做公益两年时间里,她没怎么端过相机,她说她内心里的一种感动无法用镜头来表达。

她喜欢小动物,喜欢小孩子,每次讲到这些生病的,或者遗弃的小婴儿时都是滔滔不绝。我是志愿者,常常给孩子们做些好吃的送过去,她又喜欢做饭,我们聊得来就成了好友。

后来她从公益组织离职,想寻找可以持续贡献自己力量的方式,我们聊的比较投机,她就搬来了小院。

高旭的大姐是我的朋友,她一开始做瑜伽老师,身体受过一次伤不能再练瑜伽了,她大姐带她来我这儿,她说想做一个有意义的工作,我说意义是什么?她说想做一个不用在别人心里刷存在感的人。

刘娇刚开始一度不愿意拿起相机,后来我了解到她学习的胶片摄影,对于她来讲每次按下快门需要构思很久,她的脑子里在拍摄前一定要构建一个立体情景。

于是每次我教高旭做饭,让刘娇在一边观察,然后一起吃饭,大家一起讨论一顿饭的幸福感是怎么来的。

日积月累,高旭从一个做饭的小白变成了可以做十几个人餐的厨娘,现在也在一些互联网平台上做美食讲师。刘娇用她的视角,一直记录着幸福感的画面,并且通过这些照片也吸引了一些商业客户合作。

比起同事,我们更像是一家人,每天生活在工作室,工作室也成了我们热爱的家。每天的饭菜都是我们一起制作,然后完成摆盘和布置,拍摄完就很幸福的一起用餐,喝咖啡,聊天。我们都很享受这种工作亦是生活的状态。

有一天我们在小院子里讨论食物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刘娇说,在厨房接触食物的这段时间,我发现食物中的元素可以触碰心底里那所剩无几的觉知,帮我复燃它,让我越来越清晰,不再混沌。

而问到高旭,她的回答是:食物可以供给我能量,每天吃的好,吃的开心,整个人从颓废的状态,变得开朗活泼了。制作食物更是让我变得有自信,脚踏实地,喜欢生活。

我们的餐桌,朋友们的聚会地

对我们而言,吃饭是一天当中最重要也最有仪式感的事情,我们从来不会糊弄任何一顿饭。

 

一定是认认真真选食材,认认真真做饭,摆餐桌,吃饭,吃完饭一定要喝杯咖啡或者喝杯茶聊聊天。

我们有时候在厨房的水泥面工作台上吃饭,夏天大部分时候在院子里吃,我们用老旧的木板搭起一个长条桌,每天更换不一样的餐布,为了遮阳遮雨我们定制了白色的超大遮阳棚。

夏季下着雨的傍晚,点上艾草蚊香,用自己做的火锅底料涮四川火锅,蔬菜大都是隔壁的农场送来的,蘸料也都是我自己调制的。

我喜欢研发各种各样的酱料,这样厨房里油烟更少,做菜的效率也更高,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出几个人的餐,摆满长长的一桌子,看着丰盛而满足。客人喜欢,会把酱汁买回去自己做饭,这也激励着我研发出更多好吃的食物。

今年开始刘娇开始迷恋拍摄餐桌场景,我们几乎没有刻意布置过,就是很自然的生活状态,使用各种不同的器皿混搭,有时候山上采一些野花插在花瓶里。这些照片发到朋友圈吸引了很多朋友。

越来越多人在周末来到小院,约上闺蜜,或者带上孩子,或是公司部门团建,有时候我们会带他们去农场采摘,有时候安排一堂烘焙课,还有外国朋友专门来这里学习制作春饼。

享受美味的同时,更多体验当下生活的美好。

欢迎你的到来

未来,我们想让这个食物研究工作室慢慢的步入更加专业和生活化的路,未来希望能有一个更大的厨房空间并且拥有自己的农作物土地,有很多美食道具以及古旧家具。

当然这不是一个为了工作而布置的没有灵魂的场景。

我们依然生活在这里,参与劳作,劳动加收获会让工作室充满灵气。

并且在制作和拍摄期间,吸引更多义工来这里参与美食制作和食物种植及营养搭配的知识。

不仅仅成为一个工作室,更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地方,一个可以把美食从耕作到餐桌完成一个可以体验的最小循环。

而因为很多朋友的期待,我们也将我们的小院挂到非厨房的微店上,欢迎更多有缘人在度假的时候来到我们生活的这个小院子。

你可以租下整个院子,东西两房,也可以租其中的一间卧室,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也可以自己动手做饭,招待好友,冰箱里有食材,充分享受好友或家人相处的好时光。

正是因为大家的到来,提供给我们更多真实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来源。这是我们的家,也是你的家。

对我而言
厨房就是道场
食物是我通往人生彼岸的工具
制作就是修行修心的方法
能把感悟的人生之道
融入到菜品之中
把一餐饭作出仪式感
吃着有幸福感就很开心了

每天一早天亮就喝杯茶
然后漫步在后山的小路上
听着小鸟嘀啼,叶子摩挲
早市上买到新鲜尖货
回家琢磨做法
然后一顿美餐上桌
晚上在院子里乘凉
不论聊工作还是聊生活
都是让我们享受的事
谁说生活和工作不能两全呢
还是那句话,糊弄谁也不糊弄自己!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非厨房”
>>不紧不慢的生活状态、有想法,敢行动的生活方式,有美好的情怀,又不脱离现实,让人眼前一亮!!

1 COMMENT